隨著近期中美經貿談判的塵埃落定,中國正式宣布將對進口汽車及進口汽車零部件進行減稅。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汽車品牌本來就面臨著發達國家汽車廠家的技術和品牌優勢,此次進口車降稅,豈不是對國產品牌雪上加霜(不要忘記前不久的購置稅減免取消以及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放緩)。面對這樣的勢頭,國產品牌將會如何接招度過危機?

進口汽車關稅降低,自主品牌將何去何從?-佛山市依時利新科技有限公司

進口汽車關稅下調

自從中國汽車工業開啟引進外資辦廠以來,本著以市場換技術的愿景,汽車工業蓬勃發展,截止2018年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九年世界第一。然而,以市場換技術這么多年,各大廠商賺得是盆滿缽滿,但是國產品牌仍然提不上臺面,除了緊湊型SUV以外所有細分車型的市場都是合資品牌或者進口品牌的舞臺,國產品牌在夾縫中求發展。國產品牌能夠在緊湊型SUV實現異軍突起,不是因為車做的質量有多好,只是因為價格。以近些年來累計銷量銷量最好的SUV為例,國產品牌的長城哈弗H6和上汽大眾的途觀,前者落地價大概十三四萬,后者落地價近二十萬。而且哈弗H6的配置方面還更勝一籌。之所以國產品牌SUV銷量火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中國市場普遍認同SUV這一車型,同時消費區間都是在十五萬以下,說到底,還是因為買不起合資品牌的SUV。在緊湊型轎車方面,國產品牌就沒有這樣的實力了,南北大眾,南北豐田,南北本田,占據了緊湊型轎車的大片江山,為什么,剛需族買得起!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領導者,上汽、一汽、東風、廣汽。四大廠商,在做合資車的同時,也在大力開發自己的自主品牌。上汽榮威,一汽奔騰,東風風行、景逸、廣汽傳祺。這四大廠商在賺大錢的同時,有沒有真正地吸收到外資品牌的技術和經驗?從他們的自主車型的表現來看,是令我們失望的。(看到這里可能會有人說GS4賣得那么好,這一例子其實在前面已經解釋,再次也不再做過多解釋。)

進口汽車關稅降低,自主品牌將何去何從?-佛山市依時利新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九年世界第一

也許會有人說,怎么不提吉利、比亞迪、奇瑞這三大自主品牌。說到底,還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價格和配置。總體說來,中國汽車工業走這條以市場換技術的路走了近二十年,至今仍然看不到一款上得了臺面的B級車,只能說是汽車大國,說不上是汽車強國。

近些年來,隨著能源問題和環保問題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新能源汽車進入了人們的眼球,國家也投入了巨大的扶持。的確,在傳統汽車領域,實現趕超確實是困難重重。首先,汽車作為一個高價值的消費品,不可能像家電一樣輕易更換,生命使用周期長,再次消費往往是多年后的事情。再次,汽車的消費主體為個人,不可能像高鐵那樣通過國家意志強制引導。汽車的關鍵部件發動機和底盤(從專業汽車技術的角度來說,變速箱是底盤的一部分)涉及到機械,材料學,這正是我們國家工業的弱項。而且這些領域的追趕,是相當不易的。機械和材料領域必須要有上百年的工業發展積淀,才能占據行業制高點。不光是汽車發動機,航空發動機也一樣如此。這也是為什么世界汽車強國依舊還是德日美等傳統西方制造業大國。人家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而中國那時候還是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到建國后經過二十年的艱苦奮斗才有了最為基礎的工業家底。雖然在傳統汽車領域無法實現趕超,但是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正在彎道超車。有的人可能覺得我這又是盲目自信了,覺得特斯拉秒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但我要說的是,如果比亞迪造出比特斯拉性能更好的車,五十萬一輛,你肯買么?因為傳統汽車領域的失敗,用慣性思維看待國產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成就是愚蠢的。因為,國產品牌的技術沉淀已經相當豐富,并且有比西方國家更多的話語權。可能有人多人不知道,比亞迪是做電池起家的,早年還給當時如日中天的諾基亞供應電池。如今的比亞迪不光是一家汽車公司,更是一家頂級的電池供應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自主品牌真的可以說是已經彎道超車。

進口汽車關稅降低,自主品牌將何去何從?-佛山市依時利新科技有限公司

極致的發動機技術是日本得以成為世界汽車強國的根基

近兩年來,國內頻頻發生新能源汽車領域違規騙取補貼事件,據悉,近千億補貼換來的是70萬的年銷量。這令我們感到唏噓不已。的確,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確實存在盲目投資,攤大餅的現象。現今新能源汽車主要有三大方向: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其中混合動力汽車作為傳統汽車與電動汽車過燃料電池汽車之間的過渡階段。純電動汽車的發展受限與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充電便捷性差、能量密度高等缺陷,而始終未能極大地走入千家萬戶。而燃料電池汽車,受制于燃料電池催化劑的技術突破(目前的催化劑為貴金屬,成本過于昂貴)、燃料的運輸儲存以及網點的覆蓋。世界汽車強國主要在純電動汽車方面發力,只有日本對燃料電池汽車情有獨鐘。兩種方式究竟哪一種能得到推廣,就要看哪種方式能夠率先突破技術瓶頸搶先占據市場。

進口汽車關稅降低,自主品牌將何去何從?-佛山市依時利新科技有限公司

氫燃料電池汽車示意圖

近期進口汽車減稅,進口汽車裸車價及購置稅雙雙下降,引起汽車市場劇烈震蕩。受價格影響,合資品牌也加大了優惠力度,這對于剛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斷奶的自主品牌來說,無異于是雪上加霜。不過,重壓之下必有更大的動力,這次更能倒逼自主品牌加快自主研發的進程,加大投入,不要繼續做一條喂不熟的中山狼。被國家補貼和市場養得盆滿缽滿,是時候發力了!